RFID在中國的應用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
2008年12月31日,長三角高速公路不停車收費系統(ETC)正式開始運行。裝有車載單元的車輛只需3-5秒即可通過收費道口,通行效率大為提高。可以想見,如果該系統能夠在車輛上廣泛裝備,高速公路堵車現象將大為緩解。也許很多人還不了解,所謂ETC系統,就是我們近幾年來熱議的RFID技術在交通領域的實際應用。
RFID是英文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的縮寫,即無線射頻識別技術。它是一種非接觸式自動識別技術。RFID系統一般由電子標簽、閱讀器和信息處理軟件系統三部分組成。電子標簽中儲存有商品的基本信息,當標簽進入閱讀器射頻磁場中時,標簽被激發產生感應電流,將標簽中儲存的信息發射到閱讀器中,閱讀器通過解碼系統識別標簽,并可將識別信息進一步傳遞到信息處理系統進行分析處理。按照RFID標簽的能量供給方式,RFID標簽可分為有源標簽和無源標簽;按照RFID工作時使用的無線電頻率,RFID系統可分為低頻、高頻、超高頻和微波系統。
與我們目前最常見的條形碼相比,RFID具有很多優勢。如信息存儲量大,非接觸識別、識別距離長、快速方便,信息可更新,標簽可重復使用,標簽能適應不同工作環境等。
RFID的基本技術原理起源于二戰時期,最初盟軍利用無線電數據技術來識別敵我雙方的飛機和軍艦。戰后,由于較高的成本,該技術一直主要應用于軍事領域,并未很快在民用領域得到推廣應用。直到上世紀八 九十年代,隨著芯片和電子技術的提高和普及,歐洲開始率先將RFID技術應用到公路收費等民用領域。到二十一世紀初,RFID迎來了一個嶄新的發展時期,其在民用領域的價值開始得到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特別是在西方發達國家,RFID技術大量應用于生產自動化、門禁、公路收費、停車場管理、身份識別、貨物跟蹤等民用領域中,其新的應用范圍還在不斷擴展,層出不窮。
本世紀初,RFID已經開始在中國進行試探性的應用,并很快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2006年6月,中國發布了《中國RFID技術政策白皮書》,標志著RFID的發展已經提高到國家產業發展戰略層面。到2008年底,中國參與RFID的相關企業達數百家,已經初步形成了從標簽及設備制造到軟件開發集成等一個較為完整的RFID產業鏈, 據專家估計,2008年中國RFID相關產值達到80億元左右,并將在未來5-10年保持快速發展。
目前,RFID在中國的很多領域都得到實際應用,包括物流、煙草、醫藥、身份證、奧運門票、寵物管理等等,但就我們日常生活感受而言,好像RFID還是離我們很遠。除了二代身份證,我們還很難經常感受到RFID在我們生活中的存在。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其實道理很簡單,盡管RFID正快速在各個領域得到實際應用,但相對于我們國家的經濟規模,其應用范圍還遠未達到廣泛的程度,即便在RFID應用比較多的交通物流產業,也還處于點分布的狀態,而沒能達到面的狀態。往往是產業中的領導企業為保持其競爭地位而率先嘗試采用這種新技術,而更多的企業還抱著觀望和猶豫的態度。還是以物流產業為例,應用RFID技術可以大幅提高物流運作效率,如加快貨物出入庫時間,減少現場操作人員,實現快速而精確的庫存盤點,實現貨物準確定位跟蹤等,但時至今日,在中國真正實施RFID技術的物流企業還屈指可數。經濟危機爆發以來,很多業內人士也開始對RFID產業的未來發展產生懷疑和失望,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阻礙了這一新興產業在我國的發展呢?
首先,是我們國企業總體信息化水平不高,阻礙了RFID充分發揮其作用。RFID作為一種信息技術手段,其基本功能是實現數據的精準快速采集。這些數據采集后,必須經過進一步的對比分析處理,才能達到提高效率、降低總體成本的作用。也就是說,RFID的實施,往往需要企業信息化達到一定水平,使RFID系統與企業既有的ERP、CRM等信息集成在一起,才能充分發揮其作用。
其次,RFID實施成本還比較高,使很多企業望而卻步。不僅僅對中國企業,即便對西方企業,RFID的高成本也是一個巨大障礙。正如前文所言,RFID的基本技術原理在60幾年前就產生了,但直到上世紀后期,RFID的應用才逐步推廣到民用領域,正是高成本阻礙了RFID技術的實際應用。目前在國內,一張RFID標簽一般都在1元以上,ETC的車載單元要400多元,高成本使得RFID的投資回報具有很大風險,使其應用大多局限于高價值或高利潤商品領域。
再次,行業標準尚未統一,貿然實施會帶來不確定風險。盡管RFID起源很早,但目前還沒有形成全球統一的技術標準,中國在標準制定領域起步較晚,由于關乎各國經濟利益,相信標準之爭還會持續一定時間。在這種情況下,貿然投入,必然給企業經營帶來很大風險。藍光獲得DVD標準之爭的勝利,給HD-DVD陣營帶來的巨大傷害,是處于標準之爭產業里的企業不得不慎重考慮的問題,這也是很多企業對實施RFID抱觀望態度的原因。
最后,我國產業供應鏈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也阻礙了RFID的實際應用。與西方企業相比,由于技術和管理處于劣勢地位,我國大多行業都存在過度競爭,價格成為市場競爭的主要手段,這就使得很多制造企業利潤率維持在相當低的水平,產業供應鏈的上下游企業之間往往博弈大于合作。而RFID技術只有在整個供應鏈上協同實施,實現供應鏈信息透明和分享,才能最大程度發揮出RFID的作用,這在目前情況下還很難做到。另外,實施RFID的一個主要益處是節省人工成本,沃爾瑪稱RFID每年為其節省數十億美元的人力成本開支,而中國較低的工資水平也使得很多企業沒有積極性去實施RFID技術。
綜上所述,盡管RFID能為企業帶來很多益處,目前仍面臨著很多實際應用的難題有待解決。但任何新生事物都會有一個發展過程,隨著時間的推移,那些制約RFID發展的不利因素會發生改變,展望未來幾年,我們看到有利于RFID發展的趨勢正日益明顯。
盡管中國企業目前信息化程度還較低,但中國企業前進的步伐相當快。今年中國已有40多家企業闖入世界500強,更多本土企業正迅速成長為跨國經營企業,日益復雜的管理要求這些企業必須迅速推進信息化建設,在這一點上中國企業具有一定的后發優勢,而企業信息化必然給RFID帶來良好的發展機遇。隨著中國企業信息化的進程,RFID的應用將會由點到面,逐步拓展到更廣的領域。而RFID的實施成本,必然隨著RFID應用的推廣和市場的擴大而逐步降低,RFID的應用將會從目前的托盤或整箱的貨物跟蹤逐步擴展到單品貨物跟蹤的水平。最后,從產業供應鏈角度看,國家目前提倡的產業升級,就是要使中國企業多生產高技術、高附加值、高利潤產品,而這些領域,正是RFID用武之地。產業升級將帶動中國企業提升市場競爭能力,逐步由單體企業競爭上升為產業供應鏈的競爭。在未來幾年,我們會看到,RFID的實施將擺脫僅僅由單個企業實施的窘境,而展現為企業所在整個供應鏈的協同實施,RFID的益處將會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凡此種種,我們還會懷疑RFID在中國的發展嗎? (end)